2018年8月17日下午,民建海淀科三支部一行十多人来到北京颐和园公园耕织图景区开展参观学习活动。
这次在颐和园的活动主要有三个内容:1、新会员新会友见面;2、丁自勉副主委参政议政议题讨论;3、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参观学习。
下午两点,大家在颐和园宣教中心颜素的引领下,来到了耕织图景区,它位于颐和园的西北部,占地25公顷。二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乾隆建清漪园时修建的,以河湖、稻田、桑蚕为特色,具有江南水乡建筑风貌的一组景观,题名“耕织图”,它也体现了古代帝王重视农耕的思想。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慈禧以恢复昆明湖水操的名义,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了水操学堂,使此处又成为了专门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高等学府。现在的耕织图景区于2004年重建,由延赏斋、织染局、蚕神庙、耕织图石碑、水村居等景点,以及水乡田园式的自然环境组成,是清代皇家园林中保存最完成的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成为现存清代皇家园林中唯一表达农事主题的文化景观。
走进园区树荫叠嶂、俯仰生姿,桑柳夹岸,延续了历史空间中“耕”与“织”的景题寓意,其中的古柳老桑则是耕织图亘古的见证。景区内亭台楼榭,处处通幽,除了园中小路皆为绿植覆盖,几片翠竹摇曳出江南风韵。堂前的水域遍栽荷花,夏日里在骄阳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一如诗中所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形成了夏日里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水师学堂对面有个廊亭,柱上的对联:“两岸行骑活如画,树里鸣蝉清胜弦”,描绘了如画的夏日景色,甚感惬意。再向西过蚕神庙,看到了乾隆御书的写有“耕织图”三个大字及五首咏赞耕织图风景的石碑,作为景区的点题之作。在耕织图区玉河斋左右游廊的墙壁上有石刻的表现男耕女织的图画,笔法之细腻堪称精品,一路走来,自然淡雅的园林风格,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水村画卷。通过导游的介绍,大家对颐和园这一山水景色有了深刻的了解。
在景区管理处的会议室,丁自勉副委介绍民建参政议政题案:现阶段我国教资源分配不均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区别大、城乡区别大、普通校和重点校区别大,在各个学校选用的教材上也参差不齐,这就造成学生多靠校外辅导进行弥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国家应该逐步建设教育网络共享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想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网络上有好的资源,学生就不用花很大的代价去参加各种校外辅导和培训班,对于那些教育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或学校,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共享到与发达地区学校学生一样的知识。
教育资源共享是未来教育的方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国家整体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成晓林、张峰华、狄英等分别发言阐述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次活动还着重由支部的会友颜素、朱丹以及年轻的新会员进行的自我介绍,讲述自己的故事和对民建的认识,增进大家的认识了解。陈俊超主委也把民建组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科三支部孙佳伟副主委、杨军、李晓艳、姚峙永支委也分别发言介绍支部情况。此次参观活动,不仅增加了会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行参政议政的学习交流。同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中国古代园林和古建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还体会到了其中“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展现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杨波/颜素 8月17日
|